2022年以來,一股“零碳園區”的投資熱潮正在悄然興起,跨行業的巨頭們開始攜手合作,致力于打造屬于自己的零碳排放的產業園區;在地方政府層面,不少省市也相繼出臺了零碳、近零碳產業園區的相關產業政策,希望推動工業園區的綠色轉型與當地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盡管都頂著“零碳園區”的光環,但不同公司想要做的業務卻不太一樣。能源和數字化企業,希望將自身在能源管理和新能源產業方面的優勢,打包成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實現一站式的輸出。
對于其它制造、消費行業來說,碳排放的管控、碳關稅和綠色壁壘正在成為產業競爭上不可逾越的挑戰,提前未雨綢繆、為產品打上綠色制造的標簽,意味著未來更多的業務機會,同時也有助于樹立更好的企業形象。
盡管熱度不斷上升,但業內相關機構指出,目前關于零碳園區的建設,尚無統一規范的定義,相關行業標準也并不完備,對于相關概念的理解也還存在部分偏差。
零碳園區概念升溫
零碳產業園區的規劃正在逐漸升溫,不斷有大型企業加入這一熱潮當中來。
9月9日,中國天楹(000035.SZ)公告稱,公司與通遼市人民政府、中國投資協會達成戰略合作,三方將投資600億元人民幣,在“十四五”期間打造通遼千萬千瓦級風光儲氫氨一體化零碳產業園,其中風電6吉瓦、光伏發電4吉瓦、重力儲能2吉瓦時,綠氫產能5萬噸/年、綠氨產能30萬噸/年。另外,還將投資100億元,打造零碳產業裝備制造中心,圍繞重力儲能、綠氫、綠氨、生物質等行業。
根據中國天楹的財報信息可知,2021年該公司總營收205.9億元,歸母凈利潤為7.29億元;今年上半年營收25.05億元,同比下滑近八成,歸母凈利潤1.23億元,同比下滑超六成。
對于年營收兩百億的中國天楹來說,與地方政府和相關協會合作投資700億建設零碳園區,是不折不扣的大項目。中國天楹主營環保業務和新能源業務,重力儲能是公司著力突出的重點,公司認為這一大規模項目將對公司業績帶來持續的積極影響。
東華能源(002221.SZ)則希望以核能和氫能為基礎,構建零碳產業園。9月6日,東華能源公告稱,公司與中核集團簽署為期十年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進高溫氣冷堆項目,未來五年內預計投資超千億元,共同打造零碳產業園。
雙方將通過對高溫蒸汽的梯次利用,保障“東華茂名輕烴產業園”蒸汽、電力、制冷乃至氫能的清潔化供應。東華能源將與中核集團聯合成立氫能聯盟,設立氫能研究院等,力爭搶占氫能產業浪潮中制氫和儲運環節的制高點。
西子潔能(002534.SZ)則希望依靠熔鹽儲能項目來構建零碳產業園。今年3月,西子潔能與紹興綠電簽訂1.92億元的項目合同,西子潔能將為紹興綠電建設熔鹽儲能項目一期工程,實現對風光綠電的消納,并對園區供熱供電。西子潔能稱,這是公司繼西子航空零碳智慧能源工廠后,打造的首個綠色零碳產業園項目。
在一年前,風電企業金風科技(002202.SZ)就通過碳抵消的方式,構建了自己的碳中和園區。2021年1月28日,金風科技宣布其北京亦莊智慧園區成為國內首個碳中和園區,北京綠色交易所為其頒發證書。金風科技在亦莊的智慧園區,是通過購買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的方式,抵消了園區內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了碳中和。
零碳產業園,顧名思義,指在一定區域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通過減碳固碳技術、碳交易等方式抵消,實現整個園區的零碳排。
零碳產業園的概念簡單易懂,但在具體實施層面,碳排放的核算、碳足跡追蹤等尚未產生統一的全國性標準,而不少園區的零碳概念,也僅停留在使用綠色電力、能源消耗的碳抵消這一層面。
“零碳園區”生意經
盡管都參與“零碳園區”的建設,但不同企業所要做的業務卻不盡相同。有的企業要賣風機,有的企業要賣工業產品,有的企業則希望將自己數字能源管理業務推銷出去。
對于能源與制造相關企業來說,將自己在能源裝備、數字化技術與碳管理方面的強項,和具體產品結合起來,打包成為系統化的解決方案一并推向客戶,可以實現“一魚多吃”的目的。而對于其它制造業、消費品企業來說,綠色轉型大勢已經不可避免,未雨綢繆自然是聰明的選擇。
在推廣零碳園區方面,最活躍的企業當屬新能源企業遠景科技集團。9月6日,在其位于江蘇太倉的亞洲最大物流中心——耐克中國物流中心,耐克正式啟動該園區的分布式風力發電項目建設,合作方正是遠景集團。
按照耐克對外披露的說法,公司將和遠景集團共同推廣低速風電及零碳數字化技術,計劃在上述物流中心構建總裝機規模6兆瓦的風電機組。此前,耐克中國物流中心有45%的電力來自于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到2023年初分布式風電建成投用后,該園區將實現100%的可再生電力覆蓋,成為中國首個“零碳智慧物流園”。
在8月初召開的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峰會上,遠景集團與消費品牌元氣森林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雙方將聯手打造元氣森林的零碳工廠,還發布了所謂的“零碳”氣泡水,即通過注銷等量減排量的方式,實現了氣泡水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抵消。
根據遠景披露的信息,在與元氣森林合作建設零碳工廠的過程中,遠景負責提供物聯操作系統和碳管理平臺,集合了推動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供電、綠電采購以及碳抵消等一系列相關業務。預計到2025年,遠景將協助元氣森林的6個工廠全部實現100%碳中和。
制造業巨頭美的也發布了自己的零碳業務計劃。8月19日,美的集團在廣東佛山發布零碳業務。美的通過旗下子公司合康新能推出了一整套的低碳智能微電網解決方案,涵蓋了分布式風電光伏、電儲能、水蓄能、綠證、數字運維等服務。
按照美的方面的介紹,公司希望通過上述方案,為客戶提升綠色能源使用比例、降低用戶用能成本,并通過綠電交易、碳交易和CCER交易等,實現碳考核的達標。美的樓宇科技則推出了零碳規劃咨詢、綠色建筑認證咨詢和碳管理等服務,將風光儲能、數字運營等結合起來,打造零碳園區。
近年來,不少企業都在風電光伏、能源管理等領域開展了不少業務,近期都有意無意帶上了“零碳園區”的帽子。在近日舉辦的服貿會上,施耐德電氣發布了自己的可持續“一體兩翼”成果,即依靠全生命周期服務、軟件數字化技術,協助用戶實現更快速度和更高效的減碳,其中就包括零碳項目的設計。
今年4月,騰訊云與港華能源聯合打造的零碳園區智慧能源生態平臺,在江蘇泰州市海陵區上線,助力當地建設太陽城和零碳城市。
如何建設“零碳園區”有待明確
目前全國已有多個省市明確提出打造零碳產業園,湖北省、浙江省、上海市、天津市等地都已經下發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建設的政策文件,但尚未出臺較為明確的相關定義、實施路徑和評判標準。
內蒙古自治區工信廳在5月發布了低碳零碳工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以工業綠色轉型為導向,以提高新能源消納為目標。
今年4月,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經信廳發布開展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工作的通知,計劃在2025年前,建成20個左右近零碳排放園區,重點任務是建立降碳管理機制、促進能源低碳轉型、推動節能低碳發展等。四川省還同時發布了相關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碳排放的核算方法。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在官網發文指出,近零碳排放暫無統一規范的定義,與低碳強調相對減排、零碳強調碳排放量絕對值為零不同,近零碳更強調溫室氣體排放不斷降低直至趨近于零的動態過程。近零碳試點園區一般應具有碳排放總量不大、強度不高、用能結構較優、電氣化水平特別是綠電占比較高等基本特征。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指出,目前對于近零碳的認識還存在不少“誤區”,誤將近零碳排放園區建設等同于低碳發展,缺乏持續提高碳排放減排目標的約束性,或片面理解成園區不再擴能擴產發展,要實現碳排放的絕對量為零。
此外,近零碳試點還存在指導政策尚不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體系尚不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等問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呂軍今年3月在《中國環境報》撰文稱,全國2000多家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貢獻了一半以上的工業產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31%。
陳呂軍指出,對于園區來說,控能和控碳都是應該做的事情,但實際上產業園區千園千面,要根據園區綠色發展水平、經濟規模、主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狀況等屬性進行分級分類,明確各類園區低碳轉型的行動重點。
以流程工業為主的園區,余熱余壓及化學反應熱回收較為普遍,應該鼓勵用能為主;離散型工業為主的園區,例如汽車制造園區,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隱含在大量的零部件供應鏈上,終端企業應該以控制碳強度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