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就“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回答8位不同機構記者提問,圍繞空氣污染治理、水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內容進行介紹。
中國環境報記者對黃潤秋部長的回答內容進行整理分析,歸納其中出現頻次較多的關鍵詞及重要內容。
深入攻堅:以水污染防治為主向“三水統籌”轉變
“白洋淀里多年沒有見到的鳑鲏魚等一些土著魚類也在逐漸得到恢復,野生鳥類增加到237種?!秉S潤秋以白洋淀舉例,介紹著水環境改善帶來的水生態變化。
“水青岸綠、魚翔淺底”,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殷殷期盼,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努力奮斗的目標。在黃潤秋對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問題的回答中,“水生態”成為出現最多的詞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重大轉折性變化: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碧水保衛戰成效顯著,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積極進展。
十年間,I—III類優良水體斷面比例提升了23.3個百分點,達到了84.9%,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體基本得到消除,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也得到有效的保障。
黃潤秋指出,將著力推動從以水污染防治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轉變,尤其是加大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力度,補齊短板、提高質效,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深入,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群策群力:大氣治理中“同呼吸、共奮斗”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到我國空氣污染治理成效明顯,以前朋友圈經常有看到曬藍天的,這幾年空氣好了,藍天成為常態,人們漸漸也就曬得少了。近年來,藍天白云漸成常態,老百姓生態環境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都顯著增強。
這片人民群眾共同擁有、共同享受的藍天,其背后是社會共同的奮斗和努力。根據發布會上黃潤秋對空氣污染治理問題的回答所做的云圖顯示,煤電、揚塵、秸稈、交通等詞匯都高頻次出現在回答中。
黃潤秋指出,空氣污染治理中大力調整“四個結構”至關重要: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加快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大力調整交通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大力優化城市環境治理結構,把揚塵治理納入重點領域。
截然不同的行業領域,天南海北的地域分布,人民群眾共同在為藍天白云努力付出。黃潤秋指出,我國空氣質量能有這么大改善,與我們各個地區、各個部門緊密協作、社會各界一起“同呼吸、共奮斗”是分不開的。
決心依舊:應對氣候變化言必行,行必果
“今年高溫天氣、干旱、洪水這樣一些災害性的天氣,讓我們都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就在我們身邊,也凸顯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睆默F實出發,黃潤秋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
根據發布會上黃潤秋對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回答所做的云圖中,碳達峰、碳中和、碳匯、綠電等詞匯顯得格外顯眼,而這正是十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十年來,應對氣候變化被擺在了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不斷提高碳排放強度的削減幅度,不斷強化自主貢獻目標(NDC),一系列舉措得以實施:
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持續提高碳匯能力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大力推進全國的碳市場建設,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作出中國貢獻。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非常困難。但黃潤秋同時指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態度是堅定的。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中國言必行、行必果。我國將全面落實已經制定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為建設美麗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深度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
在談及生態保護情況時,黃潤秋提到最多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國際社會已經達成的共識。
過去十年,我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執行情況好于全球平均水平。黃潤秋介紹,過去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的彩鹮再次出現,極度瀕危的長臂猿也迎來了新的成員,“失蹤”百年的極度瀕危植物尖齒衛矛也再次被發現,112種特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實現了野外回歸。頻繁現身的珍稀動植物們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最好見證者。
與此同時,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通過各種活動向全世界闡釋了我國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主張和行動,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建章立制: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
“執法”“法律”“最嚴”成為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建設情況的高頻詞,這正和黃潤秋所說的“我國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建設進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臺最密集、監管執法尺度最嚴的時期”相吻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入憲,上升為國家意志, 25部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律接連制修訂,涵蓋了大氣、水、土壤、固廢、噪聲等污染防治領域,以及長江、濕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和要素,立法有力。
此外,生態文明制度密集出臺,從《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兩大頂層設計文件到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環保垂改等一系列制度創新,生態文明的“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完善。
有了法律、制度的支撐,執法更嚴。2021年,全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是新環保法實施前的1.6倍,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等五類案件共計17萬多件;2013—2021年,人民法院審理的以污染環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過了2000件,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水平穩步提升。